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分类:腰间盘突出 发布时间:2017-04-01 11:56
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是通过动脉血管插入技术将药物输送到病变的股骨头附近,通过改善局部和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股骨头血供的目的。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接受介入治疗,但有以下情况时不能行介入治疗:
1.近期(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大的外伤或外科手术史。
2.全身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性倾向。
3.最近的脑血管意外。
4.严重感染和高血压(≥199/120mmHg)。
5.出、凝血功能障碍。
6.颅内占位性、进展性病变。
7.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病变或其他出血性眼病。
8.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9.左心房血栓形成者。
10.妊娠或分娩后状态。
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技术有以下两点特别值得重视:
(1)透视下操作:介入治疗要求医师通过监视器来引导操作而不是盯着穿刺部位。这是很多初次操作的医师常常感到困难的一点。若不遵守操作的基本原则就容易出现内膜下夹层、导丝误入等一些并发症。因此,必须要强调眼睛在监视器上和脚在透视脚踏板上工作的协调性,同时配合介入性的思维。
(2)操作方法:很多外科医师在介入操作遇到困难时会转为外科手术,他们不习惯,其实,真正的介入操作困难很少见,通过改变思路和更换材料,大部分难题都会解决,而不是求助于外科手术来改变操作方式以及更换导丝、导管。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目前仍然是一个难题,介入治疗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方法。它运用高超的动脉插管技术,将药物直接注入供应股骨头的血管,使血管扩张、痉挛解除,并溶通血栓阻塞,从而改善股骨头的血运,并为药物的吸收提供了基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核心问题是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障碍。介入治疗的原理是经导管直接将大剂量溶栓药和扩血管药注入到股骨头供血动脉内,较长时间维持局部药物高浓度,使病变血管再通,应急血管开放,血供增多,继而增加侧支循环和疏通股骨头营养血管,并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使坏死骨质逐渐被吸收,新骨形成,股骨头得以修复,疼痛缓解,症状改善。
介入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其差别由两个经皮腔内治疗的特征来证明,即远离病灶操作导管和借助X线的可视性操作。这些技术推动了实际需要的特殊工作环境或工作室以及经皮手术特殊材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非外科的。
股骨头坏死Ⅲ及Ⅳ期关节面软骨下股骨头负重区发生了程度较大的塌陷,将软骨面下的死骨清除后股骨头将会失去支撑作用。股骨头重建除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排除坏死骨、促进再骨化之外,着重着手于解决股骨头塌陷后如何支撑起塌陷的股骨头关节软骨面的问题。目前临床上研究较多的手术方式有臀下血管吻合支大转子骨瓣转位重建股骨头、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的骨瓣移位再造股骨头、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的骨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股骨头、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再造股骨头、带血管蒂大转子移位再造股骨头、带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移植重建股骨头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重建负重区股骨头,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和残留股骨头紧密接触,将股骨头的重建变成骨折的愈合过程,可缩短疗程。大转子外侧呈半圆形转移后可使股骨头恢复半球形,接近生理状态;坚硬的大转子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具备承受力传导的能力,同时附着于大转子上的滑囊、滑膜等组织有替代股骨头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弱对髋臼的磨损,减缓关节的退变过程,大大推迟关节置换时间。且该手术后不影响以后进行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再造卧床时间长,对绝大部分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探讨。